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宋风 > 第一百零七章 无谓

第一百零七章 无谓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对于王陶的历史。他通过与韩琦的来信得知王陶初期的时候对待韩琦是十分尊敬地,韩琦也十分器重他,当时颍王赵顼刚刚成为太子的时候,东宫初建。英宗赵曙下命以蔡抗为詹事,但韩琦却力荐王陶,让他成为颖府旧人。现在的英宗赵曙还是看在韩琦是两朝重臣,拥立首功的份上格外宽宏,随着朝中事务渐渐的理顺,也对韩琦在中书一言堂感到有些不满,而王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开始慢慢攻击弹劾韩琦,逐渐演化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王静辉对这些不是感兴趣,但王陶和韩琦之间的故事倒是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欧阳修因为弹劾而黯然辞官的事情。但那是发生在历史上治平三年的事情,结果他来到这个时空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欧阳修还没有遭到弹劾。不过欧阳修的弹劾事件他还是非常了解地,就是因为欧阳修在濮议角力的时候英宗赵曙的决定,而他一手提拔的下属蒋之奇也赞同欧阳修,结果被其他的大臣认为蒋之奇是欧阳修的同党而被疏远,蒋之奇为了证明自己便开始频频对欧阳修发难,最后居然没有认真核实的情况下,便弹劾欧阳修帷簿补修。结果查明是诬告便被贬黜地方,而欧阳修也黯然退出官场。

像这样的例子在宋朝实在是太多了,王静辉也是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也只能够用“宋朝过于注重士大夫气概”来解释了。幸好现在欧阳修还是尚书右丞加参知政事,估计是因为濮议角斗结束地太快,那个蒋之奇还没有来得及欧阳修的缘故。

不过王静辉也从这件事上感觉到自己那个便宜义父恐怕做宰相位子不长了。韩琦和富弼这一代朝廷重臣从年龄上几乎在政坛上走到了尽头。最多也就是三四年的功夫,他们必然会全部退下来,谁来填补这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将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大宋的命运,尤其是大宋现在处在社会变革的前夜,这更加重要。

王静辉回忆了一下他所知道地历史作为参考,像现在的御史中丞司马光、三司使韩绛、龙图阁直学士韩维、翰林学士王安石还有在外地的文彦博、范纯仁,这些人都是历史上神宗熙宁年间的风云人物。范纯仁现在还太嫩,和苏轼一样没有参加这个游戏的资格,第一个被踢出局剩下的几个,王静辉骇然发现都是亲王安石的人,关系上和王安石都是走得非常近。在王安石巨大的光环照耀下,司马光和文彦博这些以后将会是王安石主要的政敌,现在可是急切的盼望王安石能够出来做事,哪里会配合自己的心意来给王安石设置障碍?

“老天都不帮我,看来还是要用成绩来奠定自己在英宗赵曙父子心目中的地位了!”王静辉回想历史后,才发现大宋的权力中枢必然会被王安石等人占据,就算王安石暂时不出面,以他和韩家于吕家的关系,韩绛和曾公亮肯定会为王安石在皇帝面前延誉,出来主持政事那是迟早的事情。

大宋治平四年九月,王静辉带着蜀国公主来到楚州城郊外,在这里承载着他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双季稻。在王静辉的眼中,中国的历史便是粮食的历史,只要粮食供应充足,粮价偏低的年代,几乎都是历史上中国最安定的时期。在中国,老百姓可以忍受穷困,但决不能忍受饥饿,所有的王朝都是在饥饿的农民起义军中倒塌的,而想到大宋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频繁的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供应的困难再加上无良商人的恶意炒作,使得大宋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匪盗团伙,每年用作赈灾和招募厢兵的费用都是天价数字。

王静辉想到自己在楚州这里玩命的给厢军找饭碗,汴都开封那头却在招募厢兵,到头来还是空忙活一场,必须从根源解决决粮食问题才可以在内部稳定大宋的局面。实现真正的控制厢兵日益庞大地数量。使国家地财政进入良性轨道!

在汴都开封华英书院那里,有上百名这个时代的农学专家正在合力编写大宋最权威地农书。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后续加入进来的人会更多。这是一个长期投资,王静辉为此已经向里面扔进去数万贯资金,并且准备投入更多的资金。而楚州这里是王静辉最能收获短期收益地地方。在年初他就买下了一百顷良田,雇佣大量的农夫在这里进行双季稻的栽培实验。

在这百顷良田中,王静辉让人从岭南、崖州、广东等地大量购进优秀的稻种,他在这方面知识几乎为零,但好在他有钱,那些耐寒、晚熟的稻种几乎被他一网打尽,按照不同的种类在这里划出专门的区块分别同时试种,准备看那个效果好就从中挑选最合理的双季稻连作搭配。今天便是他在收获前最后一次来视察成果。

王静辉虽然是从千年以后来的,但他对水稻的了解也仅限于吃,什么品种地稻米在他的眼中都没有什么两样。但在这段日子里,他不时的把试验田的农户种田好手请到知州府给他汇报工作,并且还在恶补这方面的知识。现在除了没有亲自下田耕种外,嘴里面的名词一套一套的,至少糊弄个人没有穿帮的危险了。

这个时代水稻地栽种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至少是处于这个时代栽种水平的巅峰,光是王静辉听说过的水稻品种就不下二十种,当时他可是听得差点儿下巴砸在脚背上。而且双季稻也早就有人种过。不过是在福建、广东非常温暖的地方罢了。既然有人种过双季稻,王静辉当然不会放过,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开出丰厚地价码,派人到福建广东那里去请专家,甚至是举家搬迁也在所不惜。这些人也没有让王静辉失望,早稻收获非常喜人。亩产水平能够达到四石(约合240公斤),现在成功与否全看晚稻的收成了。

一个身材不高还略显偏瘦,但精神非常好的中年汉子,一身粗布麻衣站在王静辉身旁,面对绿色翻滚的稻田不时的向王静辉说着什么,但旁边有个人在那名汉子说完后,又重复一遍说给王静辉听。这种场面是王静辉最窝火的了,中国人之间说话还需要佩带翻译?!没有办法,这个中年汉子是他从福建那里以年薪百贯的价码专门请过来给他种田的,一口福建土话,刚见面的时候,王静辉居然连一句话都没有听懂,但这个名叫洪羽的汉子是公认的种田好手,在这里他是技术方面的头头,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便出现了这种令王静辉非常郁闷的场面。不过王静辉也在想那个吕惠卿也是福建人,到时候碰到他,会不会自己也带个翻译?

洪羽一开始不相信有人肯出一百贯来请他到楚州种田,要知道平常人家五十贯便可以过的很宽松了,这相当与一个禁军士兵的年薪,而厢军士兵比较惨,只有三十贯左右。洪羽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情砸在自己的头上,差点儿没有用锄头把王静辉派去的人给打出来,好在王静辉驸马的名头够大,当地官员虽然不知道这个驸马发什么疯,要出这么高的价钱来请个种田的农民,但还是亲自到洪羽的家中做说服工作来证明来人的身份。没有一个农民能够抵御如此丰厚年薪的诱惑,洪羽带着全家七口人举家北上楚州。

王静辉得知洪羽是个种双季稻的高手,并且还上过私塾识字后,立刻兑现了他的诺言,提前给付了一年的工钱让他安家,并且还做出更大的许诺:如果在楚州的试验田中,洪羽的双季稻能够收获一年亩产七石的水平,将会获得试验田中一百亩上好水田的额外奖励;如果能够培育出更为优良的稻种,能够达到十石亩产,就把这一百顷的试验田全部送给他!

洪羽得知在他面前许诺的是当今驸马,并且是宝文阁直学士兼楚州军州事,这可比他所见过的县丞高多了的官职,并且立刻兑现了他的待遇,说话算数,赢得了他的好感。在洪羽的农夫生涯当中,因为遇到了王静辉这个不惜血本的狂人,生命自此多姿多彩,而显得那样光芒四射。尽管他读过私塾,但生活在帝国农村中那颗朴实的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现在最关注的便是如何把亩产水平提高到七石。在见识到试验田的条件后,他立刻表示亩产七石不是问题,这百亩良田就准备好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